10月18日下午2点,CCHI2020第三届中国认知计算与混合智能学术大会论坛四“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线上顺利举行。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研讨与交流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大会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将邀请国内外世界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交流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学者、工程师、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四“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邀请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葛树志教授、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北京大学刘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苏州大学孙立宁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大轶研究员。本次会议由共融机器人专委会和机器人专委会共同承担,由西安交通大学兰旭光教授、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担任主持。
葛树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传感, 感知和环境理解的思考”。葛树志教授以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为主题,讲到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广泛部署,以及对智能城市/国家的新需求,我们不仅见证了传感器、执行器和处理器永远变得越来越智能,而且也为日益互联和智能化的世界做出贡献。并顺序讨论了:传感和传感器、视角和感知、以及理解和建模。
宋爱国教授的报告主题是“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触觉交互技术”。报告介绍了力触觉交互技术对于人机交互机器人的重要意义、力触觉再现技术及装置的发展现状,以及遥操作机器人力触觉交互的控制问题。最后,宋教授介绍了他的科研团队在遥操作机器人力触觉交互方面的关键技术:力触觉感知、力触觉再现、力反馈控制等,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科研团队的一些典型应用工作。
刘宏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面向公共服务机器人的新一代AI技术”。刘宏教授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人类工具发展的三大规律,提出智能机器人是人类工具发展最高阶段的主要观点。通过对比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趋势,指出发展公共服务机器人的重要性。论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导购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陈小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70年:从封闭性到开放知识”。陈教授讲到,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背后的科学假说我称之为“图灵智能假说”,迄今已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证实,但有效范围限于封闭性场景。现实世界的大部分场景不是封闭的,但在工业、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可以进行封闭化,从而保证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应用。面对不能封闭化的场景,我们提出基于开放知识和融差性原理的技术路线,在过去10年中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实现和系统性测试。
孙立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神经元的机器人仿生感知与控制”。报告从神经元建模方法;基于神经元模型的环境感知方法;以及基于神经元模型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孙教授表示针对机器人向智能化发展趋势与需求,仿生感知与智能是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神经元是生物处理外部感知信息以及产生相应控制的基础,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多维认知,生物体中枢神经元可在无大脑控制指令下自发产生周期性信号实现节律性运动控制,从而将大脑从繁重的底层计算与控制中释放出来。
陈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无人机认知决策与控制”。陈教授介绍认知原理在无人机目标意图识别、攻击决策和智能飞行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发展。陈教授讲到认知过程是主体的自我控制过程,通过排除环境变化产生的干扰,使认识符合主体的目的,其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变换和反馈等思维操作活动。因此,对认识控制过程进行模拟并应于无人机决策与控制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王大轶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空间无人系统自主诊断重构技术”。报告重点介绍了航天器自主诊断重构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可诊断性与可重构性,然后,结合团队工作介绍了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在航天器型号的应用情况,最后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七场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涵盖了人工智能的传感、感知、决策等方面,精彩而又专业的报告让听众们意犹未尽,线上访问量超过600余人,听众们积极提问,主讲教授也耐心解答听众的问题,相信这次报告使得听众受益匪浅并对“先进感知与智能环境”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来源:大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