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习班主题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正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混合增强智能就是将人的作用或人的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形成人机协同的混合增强智能。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列出混合增强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五大发展方向之一,并且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典型特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信息科学学部2017年修订的学科代码也给出了混合智能的专门学科代码(F060606)。
为继续推进和深化混合增强智能的研究发展,混合智能专业委员会将于2018年9月8-9日在西安举办首期混合增强智能前沿讲习班,主题是“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此次讲习班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副理事长王飞跃教授、澳门大学陈俊龙教授等11位一线的权威专家系统阐释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前沿热点问题,深入研讨混合增强智能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支撑环境,分享最新学术动态。
讲习班旨在为学员提供一个与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领域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契机。讲师团队特邀了长期工作在混合增强智能一线的一流学者,授课内容涵盖了混合增强智能基础理论、应用方法及新型计算架构等前沿问题。讲习班特别安排了与专家面对面的互动环节,使学员有机会当面聆听混合增强智能专家的指导与建议。
二、学术主任
主任:薛建儒
薛建儒,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00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日本富士施乐公司研究本部工作,2008-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1999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车环境感知及运动控制,在IEEE汇刊TPAMI、TIP、TMM及学术会议ICCV、CVPR、ECCV、IROS、ACM MM等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IEEE ITSSInstitute Lead Award及ACCV2012最佳应用论文奖。获青年科学家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目前是混合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
副主任:张军平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及智能交通。曾于2007.9-2008.3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2014.8-2015.8年作为Research Associate受聘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作一年。他担任人工智能著名期刊IEEE Intelligent Systems和交通领域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编委,为国内期刊《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和《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责任编辑。目前是混合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发表近100篇高质量论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AC,TITS, TVCG等国际期刊和ICML, ECCV等国际会议。
三、本次讲习班日程安排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其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2000年)。著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Springer 2009);在IJCV、IEEE Trans. PAMI、IEEE Trans. Computers、IEEE Trans. IP、IEEE Trans. CSVT、IEEE Trans. IT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ISCA、CVPR、ICCV、ACCV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91、1996)、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6)。
王飞跃,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至2011年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和机器人与自动化等实验室主任。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人才回国合作。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控制、社会计算、平行智能、知识自动化等研究。2003年起先后当选IEEE、INCOSE、IFAC、ASME和AAAS等国际学术组织Fellow。2007年获ACM杰出科学家称号、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获IEEE SMC Norbert Wiener奖等。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IEEE/CAA J.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动化学报、指挥与控制学报主编。
陈俊龙(C. L. Philip Chen),教授,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特聘专家,澳门科协副会长,澳门大学讲座教授,科技学院前院长。陈教授是IEEE Fellow(院/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Fellow(院/会士),国际模式识别IAPR Fellow(院/会士),国际系统及控制论科学院IASCYS院士,自动化学会(CAA)及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Fellow,陈教授现任IEEE系统人机及智能学会的期刊主编(IEEE Tra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Systems),曾任该学会国际总主席。陈教授主要科研在智能系统与控制,计算智能,混合智能,数据科学方向。在2018年“计算机科学学科”高被引用文章数目学者中全世界排名在前14名。详见https://orcid.org/0000-0001-5451-7230 。陈教授的科研包括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以及多项澳门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并获得两次澳门自然科学奖。陈教授获IEEE学会颁发了4次杰出贡献奖,是美国工学技术教育认证会(ABET)的评审委员。 澳门大学工程学科及计算机工程获得国际【华盛顿协议】及【首尔协议】的认证是陈教授对澳门工程教育的至高贡献。担任院长期间带领澳门大学的工程学科及计算机学科双双进入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200名(从千名以外)。2016年他获得了母校美国普度大学的杰出电机及计算机工程奖。
曾志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Systems;Cognitive Computation;NeuralNetworks;Applied Soft Computing;自动化学报和控制工程的编委。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Neurocompu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NeuralProcessing Letters等5个SCI源国际学术期刊的客座编委。担任过三十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出版主席等。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次。
陈霸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研究兴趣包括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20余篇,发表在IEEE TSP, IEEE TNNLS, IEEE SPL, AUTOMATICA 等国际著名期刊,8篇论文获“ESI高被引论文”。入选第八批陕西省“获2018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第四届青年科学家奖。陈教授是IEEE高级会员,担任国际著名期刊IEEE TNNLS、IEEE TCDS的编委(AE)以及IEEE面向信号处理的机器学习(MLSP) 、IEEE认知与发展系统(CDS)技术委员会委员(TC)。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和973课题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潘纲,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获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IEEE TCSC Award forExcellence (Middle Career Researcher)。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合智能、脑机接口、类脑智能、计算机视觉、普适计算等。获ACM/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3次,包括ACM UbiComp2016最佳论文奖(CCF-A类会议)。相关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担任IEEE Systems Journal、ACM IMWUT、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的编委。
黄增峰,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2013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库等领域的大数据算法问题和复杂性理论。其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网络分析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在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期刊如FOCS,ICML,SIGMOD,PODS,SICOMP,TODS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且获得了ICML 2018 best paper runner up awards。
汪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从事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IEEE/ACM杂志文章4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300余次。担任ACM SIGDA E-News主编,IEEE TCAD、TCSVT编委,DAC等领域顶级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ACM杰出演讲者,ACM FPGA技术委员会亚太地区唯一成员。16年获得NSFC优秀青年基金。获得FPGA17、NVMSA17,ISVLSI12最佳论文,以及8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提名。深度学习FPGA加速器在2016年知识产权转化入股北京深鉴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世界最先进的FPGA深度学习平台。
任鹏举,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面向视觉认知的新型计算结构。共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包括本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 Computers、IEEE Trans. CAD、IEEE Trans. Cognitive andDevelopmental Systems、IEEE Trans. Circuit and SystemsII等。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项,授权专利13项(含1项美国专利)。近5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副组长)。作为课题骨干完成了6款图像处理专用芯片的设计和流片。2015年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国自动化方向共入选4人)。
李远清,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南粤百名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人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是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s等4份SCI国际期刊的副主编。198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94年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2000年以来,先后致力于独立分量分析与盲源分离、稀疏编码、半监督机器学习、脑电与fMRI信号分析、脑机接口、脑内视听觉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Magazine,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汇刊上发表长文40余篇,在Cerebral Cortex,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Scientific Reports,Machine Learning,Pattern Recognition,Neural Computation,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NIPS等国际著名期刊及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共3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30余项。主持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担任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混合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朱军,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2001到2009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CMU做博士后,2011年回清华任教,2015到2018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基础理论、高效算法及相关应用研究,在国际重要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IEEE TPAMI的副主编和编委、AI编委,担任机器学习国际大会ICML2014地区联合主席,ICML(2014-2018)、NIPS(2013,2015,2018)、IJCAI(2015,2017)、AAAI(2016-2018)等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获CCF自然科学一等奖、CCF青年科学家奖、中创软件人才奖、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MITTR35中国区先锋者以及IEEE Intelligent Systems评选的“AI’s 10 to Watch”。
五、会务人员联系方式
曲延云:15710658634;
yyqu@xmu.edu.cn
梅魁志:13152006695;
meikuizhi@mail.xjtu.edu.cn
房建武:13759927585;
j.w.fangit@gmail.com
六、报名与缴费
1. 缴费标准
①2018年08月15日(含)前注册并缴费:自动化学会会员2000元/人,非会员报名同时入会2500元/人;
②现场缴费:会员2500元/人,非会员3000元/人(包含提前报名现场缴费、现场报名现场缴费);
③在校生参会可享受学生优惠价格600元/人;
④公务卡缴费可现场刷卡,但需要提前提交报名信息方可按优惠价格缴费;
⑤自动化学会团体会员参加,按会员标准缴费;
⑥同一单位3人及以上团体报名,按会员标准缴费。
注册费包括讲课资料和两天会议期间午餐,其它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2. 报名方式
即日起至2018年09月07日,您可登录活动行官方报名页面进行缴费报名。
3. 缴费方式
1)为及时核查缴费状态,请在银行转账缴费时,备注“姓名+单位+讲习班”;
2)会议统一开具“会议注册费”发票;
3)9月1日前(含)缴费,发票和会议通知在签到时统一发放;
4)9月1日后缴费,发票和会议通知于会议结束后领取。
七、交通与住宿
交通路线1: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打车需约120元。
交通线路2:西安北站—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打车需约65元。
交通线路3:西安火车站—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打车需约16元。
周边酒店住宿信息:
1、世纪金源国际大饭店(5星)(机场大巴直达),大床单间(单早):420元/晚,酒店到会场路线700路直达两站
2、南洋国际酒店(3星),大床单间(单早):320元/晚,酒店到会场步行5分钟到交大南门
3、西安安家公寓酒店,大床单间(单早):140元/晚,酒店到会场步行5分钟到交大东南门
4、汉庭快捷(交大店),大床单间(单早):198元/晚,酒店到会场步行3分钟到交大东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