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高度出发,立足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特点新情况,围绕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系统回答了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技创新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彰显了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战略擘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领悟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党的科技强国思想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进入新时代提出的“科技强国”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经历了从“科技救国”到“科技立国”、从“科技兴国”到“科技强国”的实践跨越,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到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明确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用一整章进行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以其宽广的历史胸襟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技强国思想,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为推动我国发展转入创新驱动轨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把握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引和战略支撑,书写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科技篇”的光辉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更为可靠的科技基础。
——对国际竞争新特点前瞻性深遂思考。科技实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际竞争的焦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和治理秩序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等叠加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增强。从产业发展看,国际分工和分配的天平总是向科技生产水平更高的一方倾斜,掌握核心科技的国家占据着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头部位置。从政治博弈看,科技工具和政策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有力手段,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托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传统优势,采取技术封锁、供应链限制等手段对我国高新技术行业进行“围堵”,试图用科技制裁手段打断我国发展进程。正是对于这些情况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立足时代潮流敏锐洞察,辩证审视我国科技发展的“危”与“机”,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建设科技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战略谋划。科技实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能够占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动能新旧转换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动能、社会供求关系等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关乎国家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科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比喻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要求将科技创新发展和突破产业瓶颈“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整体布局,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动力来源与路径。
二、准确把握实践要求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们必须切实把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实践逻辑、时代特征和战略导向,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一直都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刻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这些重大论断表明,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支撑国家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迎来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光明前景的根本保障。
坚持扭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既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方向性原则,也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防范化解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保障国家发展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阐明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是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发力点,是坚定“四个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关键点,不仅凸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对科技强国建设提出任务要求和目标期待。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鲜明强调,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生动写照,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揭示了科技强国建设的价值取向。
坚持人才致胜———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环境,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战略性科学家,系统推进科技引智工作,提升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有效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引擎”,切实稳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脊梁。
坚持胸怀天下——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这展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主张,也彰显了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世界意义。历史证明,固步自封不仅无法推动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反而会错失科技发展的时代机遇,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我们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积极主动对接科技交流与国际合作,在交流互鉴中使科技成果更好造福本国人民,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行动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切实担起时代之责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准确理解和把握科技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努力担当奋发作为,早日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强化统筹谋划和整体布局,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又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科技发展的先机,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技术,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是战略根基的意识,各种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技术研发领域倾斜、向青年技术人才倾斜,不遗余力为创新创造提供条件。浓厚全社会创新氛围。坚持以制度机制保障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加大科技创新奖励激励力度,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创新土壤,进一步焕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以更多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