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保障其他领域安全的逻辑起点和共性支撑,是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不断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世界大国科技创新竞争更加激烈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科技领域风险极易向其他领域渗透、传导、放大,我们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将科技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安全格局之中。
科技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准则,在特定的国际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科技系统与其他社会相关子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一种动态的国家安全态势以及维护持续安全态势的能力。科技安全主要涵盖科技系统自身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科技支撑保障相关领域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逐渐增强,科技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许多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受制于人。在全球格局中,科技竞争和科技安全问题也日益明显,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安全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是生存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科技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把防范化解科技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科技创新,有效维护和塑造科技安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做好新时代科技安全工作,首先依然要坚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把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科学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加强重大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增强科技安全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同时也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围绕对国家总体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顶层设计,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高效的科技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第二,坚持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齐头并进。一方面要补齐短板。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重针对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工作以及关系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多领域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协作,一体推进短板创新攻关、迭代应用升级和生态培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而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要锻造长板。立足于我国的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和“独门绝技”,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国内外科技安全态势进行实时跟踪监测,以独有的科技成果优势,防范技术突袭和封锁,赢得战略主动。
第三,坚持自立自强与国际合作统筹推进。一方面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紧跟中央部署、紧盯国家需要、紧贴企业实际,集聚力量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牢牢掌握科技的命脉,不断提升科技发展的安全性、独立性、自主性。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封闭式创新,也不是拒绝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我们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我国重大需求,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有效利用境外科技和智力资源,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四,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科技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应用场景驱动,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特别是对于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的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市场失灵领域,要加大投入、调动资源,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攻坚克难,突破短板瓶颈。加快“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使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快速迭代、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守市场运行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人才集聚、数据共享等要素配置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深度融合新格局,不断提升原始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01月17日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