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火眼金睛”看透“地球的秘密”

日期:2021-08-10 16:27

遥感,即为遥远的感知,从广义上理解,遥感是指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某一定对象而收集关于其的某种或某些特定的信息,从而了解该对象的性质。从原理上说,遥感技术是依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测量手段,遥感具有“遥”“感”“快”“广”的特点。所谓“遥”,指的是遥感卫星的感测距离遥远。遥感技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广泛遥远感测地球任何一角。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测量工作开展困难的地区,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轻松地获取其地面信息。“感”是指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多样。遥感技术既可以获取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也可以获取紫外、红外、微波等不可见光波段的信息,并根据不同波段对地物穿透性的不同,获取地物信息,如地表温度变化、植被含量变化、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等。“快”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速度快,获取周期短。以往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形勘测可能需要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利用陆地卫星8号获取整个地球的地表信息仅需16天。“广”是指遥感技术的探测范围广。一幅一万米高空拍摄的航空影像的覆盖范围可达到900平方公里;一幅地球资源卫星照片的覆盖范围可达到3.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只要600多张陆地卫星影像就可以覆盖我国的土地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的种类也更加多样。目前,卫星遥感因其高时空分辨率、重访周期短、监测范围大等优点逐渐成为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卫星遥感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其中,卫星作为该遥感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得到了各国极大的重视。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加深,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地质调查、植被资源调查、海洋资源调查、城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检测测绘、考古调查、规划管理、军事侦察等多个方面。同时,随着卫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的不断突破,遥感技术正在向着精细化、一体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正在发展中的极具潜力的微波遥感新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该技术是空间大地测量和遥感技术的结合体,一般通过计算两次过境时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的相位差值,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米级)、大尺度(上百公里)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地面形变数据,并已迅速成为常用的大地测量技术之一。InSAR技术最近几年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中,如城市地面沉降、大坝变形、桥梁变形、滑坡、高层建筑物变形、矿区沉降等。

虽然理论上InSAR技术获取的地面形变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但是由于大气延迟、时空失相干、相位解缠误差、轨道误差等问题,InSAR技术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利用多景SAR图像,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改正大气延迟、轨道、DEM等各种误差,最终精确地提取地表形变。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解决传统InSAR方法上的大部分问题,但是该技术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近年,我国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InSAR软件开发方面,推出了多个自主研发的InSAR数据处理软件;沉陷监测与建模方面,对各种SAR卫星在沉陷监测应用的适用性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最大可测量的地面形变梯度方面拥有充分的了解,并开始尝试通过结合地面沉陷建模来提高最大可测量的地面形变梯度;通过融合多源InSAR数据来进行长时间尺度的地面形变监测、提高最终结果的观察点数量及监测精度等。

来源:科普时报

Baidu
map